谁在为沉默的大多数造车?
答案要从一条肩线上说起。
肩线最早只是冲压工艺的副产品。
1930年代,为了降低风阻,人们将车身上部的Y向(横向)空间收窄,初步形成了车身的肩部轮廓,再加上车窗升降机构和车门防撞梁的嵌入,车身肩部与车门整体变得越来越厚,但彼时的冲压工艺无法做到平滑的曲率过度,所以需要将一块钢板冲成衔接倾斜车窗角度与车门本身的两个平面,以此形成了一道弯折的棱线。

1941年福特Coupe
70年代开始,随着冲压工艺的革新,乔治亚罗等设计师开始在这条线上大做文章,此时的肩线大概分为两类:
以严谨理性的欧洲车——沃尔沃140为代表的平直肩线让车身看起来更硬朗安全,强化车身刚性视觉;

1966年沃尔沃140
以奔放热情的美国车——别克君威为代表的跳跃式分段肩线让车身看起来更动感优雅,强化运动感受。
1973年别克君威
此外,随着大中小车型品类的增多,设计师们还用这条线或一组线来有意区隔不同产品的级别。
如果你把奥迪A4、A6和A8的侧面放一起,会发现越高级别的车型,肩线的位置相对越高,离车窗下沿越近,营造出一种厚实稳重、安全有力的车身下部比例;
而级别越低的车型,肩线相对越低,甚至与门把手齐平,营造出一种低趴的运动感,就像把西裤皮带提到肚脐眼与身穿宽松低腰运动裤的区别——运动向选手最典型如宝马4系,中间段的肩线起点比前轮眉还低,像是在肚子中间来了一道。
越来越多的品牌发现肩线可以用来诠释车的性格,便将这条线卷出了更多花样:奔驰通过下坠的肩线表达优雅与端庄,奥迪通过quattro blisters特征线强调四驱技术与车轮力量感,法拉利、阿尔法罗密欧等意大利跑车为了配合中后置发动机导致后车门高耸姿态而刻出上扬的肩线,劳斯莱斯甚至用3mm宽的手绘金线把这条线变为了一种限量典藏的身份象征…
有趣的是,原本只是受制于制造工艺而无奈产生的肩线,被赋予了更多人格化、有温度的特征,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美学风格与品牌风范。
但到了新能源时代,越来越多的后来者为了刻意彰显“颠覆与创新”的形象,纷纷决绝地抛弃了这条貌似具有鲜明旧时代印迹的特征——毕竟以奥迪锐棱工艺为代表的肩线特征已经把机械精工的燃油时代印迹深深刻入了用户脑中,仿佛只要没有这条线,大家就能走出一条有别于老钱豪华们的路,就代表着全新的未来。
但问题在于,你是和过去不一样了,但也陷入了横向对比的同质化陷阱中。
别忘了,曾经百花齐放的肩线已经成为了品牌识别的关键,尤其在新能源车前脸日益趋同的今天,侧面的这条线,是仅存的为数不多能定义汽车独特性格的元素,也是让用户能够表达个性主张、塑造身份认同的直观载体。
当去肩线化成为新能源设计的政治正确,圆润如保时捷的曲面正批量克隆出千车一面的时代。
当然,也有人想用这条肩线解决一些新问题。比如全新雷克萨斯ES为了在视觉上消除电池增加的车身厚度,用一条折到门板甚至侧裙的肩线来打破臃肿的车身,只是剑走偏锋地产生了一些怪异的视觉感受;
再比如宝马的Neue Klasse概念车,将传统的肩线以电子墨水的形式嵌进了车窗内,保留霍夫迈斯特拐角的同时增大了侧窗的通透感,并且还赋予了一些光电交互的效果,不知在量产后会以什么形态进行保留;
也有一直视这条肩线为品牌精工代表的大众ID.7,哪怕是台纯电轿车,也只是把过去的双肩线精简为了一条更有波浪感的特征线,但依然从车灯贯穿至尾箱的鸭尾,依然刻的比谁都深,R角比谁都小,不断强调着自己经典的身份;
还有人希望在这片审美疲劳的洪流中,用一道稳重而不老气的浮雕肩线,给出一个不那么同质化的答案。
比如吉利银河A7,在饱满的型面上浮刻出一道从头至尾的细线,不像德系深冲压肩线那么冰冷,更注重在不刻意打破高光流淌感的基础上,用一条似水墨画的工笔勾勒,让新能源车不再温吞又无趣。
其实无论是拒绝眯眯眼的有神大灯,还是三厢比例、立体腰脊、传统门把手、实体按键、显性空调出风口——这些曾被新势力嗤为保守的元素,都在银河A7这台车上再次回归。
就像奥迪A5L依然坚持演化了10代的三厢设计,宝马Neue Klasse不断回call自己60年前的两厢半基因,吉利银河A7从过去博瑞与星瑞身上演变而来的经典肩线,都是这些捕捉到主流审美诉求的大厂们,坚守的跨越代际的普世价值。
毕竟要为沉默的大多数造一台既能在车流中被一眼记住,又让务实家庭用户不必在先锋实验与老气横秋间二选一的车,你需要的不是推翻一切的颠覆,而是让经典进化出时代呼吸感,让这群大多数熟悉又信赖。
一条肩线,刻出的是一部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
从解决车窗内收后的冲压工艺限制,到彰显不同性格的语言表达,最终成为了品牌叙事的关键载体。
肩线只是“创新与经典”博弈的一环。有人认为有肩线和不溜背的轿车就是老土,希望通过消灭过往的印迹来凸显变革者的形象,崇尚最激进的时髦,以匹配先锋意见领袖的身份标签;
也有人仍然欣赏注重品质与经典审美的务实风格,只想选择家轿该有的样子,用肩线、三厢和传统门把手,做时间的朋友。
风格无对错,只是在变革的洪流中,通过品牌熟悉的锚点为用户提供一份值得信赖的安心,是一件愈发难能可贵的事。
毕竟新能源需要不断颠覆的标签,也更需要关注到沉默的大多数。